伊斯里达大陆(精灵语:yis-lida,又名中仪洲黎原大陆)北部的高山峭壁之间,一群形态怪异的不明生物正从一个巨大的山窟中向外搬运着巨石。他们平均有两米多高,青灰色的皮肤下是一副壮硕的身躯。尽管这副体格已经与可爱毫无关联,但其肩上顶着的巨大头颅仍旧使他们看上去憨态可掬。这些不明生物显然是某种智慧生命,他们并不丑陋,也并不笨拙,而且当他们抱着巨石灵巧地行走在山石草木之间时,恐怕任何自诩灵活的生物也未必能做到这般如履平地。
此山窟坐落于伊斯里达北部的广阔温带森林中,正位于一座名为灵石峰的南侧山腰。它的西面有一条发源于山中的小河一直向南孜孜流去,并在百余云里(1云里约0.93公里)外的密林深处汇入一条向西南流去的大河。在两河交汇处有一片郁郁葱葱的白松林,从那里开始,地势逐渐变得平坦,河水也渐趋平缓。此时这片松林尚不见有何不同,不过在不久之后,就在大河岸边的某处位置会发生一件看上去本应无足轻重的小事,但却险些改变了这片大陆所有生灵的命运。
这条小河名为都呼那河,那条大河他们称为塔哈古河,意为“勇士”,住在这片大陆的另一个种族则将其称为洛斯乌那河,意为“桀骜不驯的将军”。那座在建的山窟名叫灵石窟,灵石窟所倚的巨大山脉名为古鲁山。而那群怪异的不明生物,自称“古山石灵”,后世多称其为“石灵”或“石灵巨人”。早在大地之变后的两千四百万年后(约600万年前),他们的祖先就已生活在这片山峦之间。那时他们还只是山石化形的小石灵,完全没有现在这般高大和强壮,直到约十八万年前(距今28万年前),他们才最终演化成如今的形态。
石灵巨人虽然体格强壮,但他们的性情却大多偏向温顺保守。在文明早期的十几万年里,他们向东从没有越过索答山,向南从没有走出过白松林,向西更是从没有踏入过富饶的索瑞拉盆地,只有向北勉强穿越了温格海峡。可以说在绝大部分时间里,他们更常居于古鲁山中,足称得上是“古鲁山之灵”了。
石灵巨人的族群规模并不算大,目前整片大陆大约只有十万余人。他们大多以山中野物为食,也经常穿过都呼那河西面的杜古拉山峡,到北面沧澜之海近岸的北风湾捕鱼为生。石灵巨人的寿命很长,一般可以活到五六千岁,有些极长寿的长者,甚至可以活得更久。
在此时的两万三千多年前(约12.38万年前),石灵巨人还处于游散状态,没有大型族群,更没有成规模的部落,直到一位名叫突古鲁的石灵长者出现。他在彼时已有近一万岁的高寿,这在当时完全是石灵们根本无法企及的年纪。此消息很快传遍了古鲁山,就在他一万岁生日当天,山中的石灵们争相从四面八方赶来,只为一睹这位传奇长者的风采。
那时代的石灵巨人是不会长出胡须的,但突古鲁的颌下却生出一绺长而浓密的白色胡须。如此,众石灵在见到这位慈祥的长者时,无不因他的面容而感到万分惊愕。当时正值夕阳西下,落阳的余晖洒在突古鲁的脸颊竟使他的面容显现出金灿灿的光芒,那模样好似他们信仰中的群山之神。
在场的石灵巨人无不为之震惊,纷纷跪倒在地视他为神明降临。不久后,游散的石灵巨人形成了一个统一的部落,自此名曰:古山石灵。突古鲁名字中的“古鲁”一词,也从此有了首领之意。
现今的石灵当权者,是一位名唤列文墩的长者,他是突古鲁的玄孙。许是他的血脉里遗传了突古鲁的长寿基因,他的父亲格哈里活了一万零九百岁,他现在也已经有四千五百岁了。
九百多年前(约10.17万年前),格哈里去世,列文墩顺理成为了石灵族新的古鲁。他即位后,想为族人建立一个固定的居所,一方面可以改变原来的游散生活,另一方面也可以聚合人心,使古山石灵的族群意识更加牢固。就这样,他选择在灵石峰开凿一个巨大的石窟,便是现今的灵石窟。
尽管灵石窟至今尚未完全竣工,但石窟内的景象已经足够令所有人惊叹,那简直是一座开凿于山中的巨大城市。走近灵石窟的山门,你立刻会发现这座洞窟的巨大,仅洞口就有三十米宽,足可以并排行走数十名石灵,而窟内的全景更是极为壮观。
那是一个近乎圆形的巨大石城,看上去约有半云里方圆(约67.9万㎡)。从山门向内,延伸有一条十余米宽的石街主道,一直通向石窟中心的晚石广场。广场南向左右各有一条石街呈“八”字形向山门的朝向连接两个出口,即东、西洞门,也称东、西角门。而在晚石广场北向及东西两侧共延伸出七条石街,其中五条石街直通内侧的五座大型石室内城。那里连通着许多石室,左右靠外的两个石室内城存储着日常食物、用品和一些简易原始的生活工具、狩猎武器等,而靠内的两个石室内城,主要供贵族居住或其他用途,这便是东、西两内城。就在西内城的一间石室里,一直供奉着一尊两米多长的由巨大犀角制成的号角,相传那是当今古鲁的曾祖卢度狩猎到了一头巨大的犀兽后,至其祖父萨古时取遗角所制。据说吹响它可以将石灵与犀兽召集,但由于它的巨大,单凭一名石灵巨人根本无法吹响,于是聪明的匠人制作了一个多气嘴皮口,即可由数人合力将其吹响。石灵族的历史上,只有在列文墩祖父萨古在位时期出现的“巨兽冲突”中使用过一次,至今已万余年未有启用。
在石窟内侧的正中间,有一个雕满彩色浮刻壁画的巨大圆形石殿颇显别具一格,其中超过半数的浮刻均以先祖和自然为题,“巨兽冲突”当然也在其列。另外近半数石刻记录着石灵族的人文历史,例如建造灵石窟、发展渔牧采集、精炼冶金技术等。石殿入门的正对朝向有一面巨大的浮雕,记录了石灵族最远古的传说“山石化灵”的画面。在它面前,矗立着一尊长须老者的青石全身像,那正是石灵族第一任古鲁突古鲁的尊容。石殿内侧左右两处各有一个拱门,从拱门下的两条弧形石阶向内行走,可以在一处三米多宽,九米多长的短廊处交汇。短廊末端立着一块很大的石壁,将更内部的厅室与外部隔离,颇有一种中国古代厅室中“玄关”的意调。整面石壁自上而下一体而成,更像是直接连接山体所雕琢出的结构。石壁上用数千枚大小不一的黑色曜石抽象地嵌镶着两头犀兽顶角的图案,那是石灵族流传的古老图腾样式,象征力量与荣耀和不被屈服的意志。绕过石壁,来到的是一个很大的矩形拱式石殿,两侧共有六个门洞,连通着卫兵和侍女等内殿人员的住所。再往石殿的内侧走去,还有两扇很大的拱形石门,其内正是古鲁生活和工作的居所。古鲁居所的内部由多个复型石室组成,与外间的石室共同组成了古鲁大殿。
内城向外,是一个庞大的圆形布局城市,正是灵石窟的主城。整座圆形城市从外向内分别由外、中、内三条环形石街及方才介绍的几条石街贯穿。内环街道之内围绕的中心,是一个数千平方的圆形广场,正是晚石广场,居民们通常会在此散步小憩或举行重要的集会活动。
主城上方有一个巨大的拱形穹顶,穹顶向下垂挂着几百盏悬灯,它们呈同心圆形排列,共有九组。最内侧的一圈悬灯与中间的一个最大的悬灯相连,火焰从彼此相连处的石槽穿过,形成了一个巨大且美丽壮观的火焰顶灯。在穹顶的周围,有八个足以并排通过两名石灵的洞孔。从洞孔向外流淌着黑青色的油液,注入正下方的八个呈“米”字形排布的长石槽。石槽两侧沿着九组悬灯位置各有一个石孔,液体从石孔中流出进入再低一层的石管中。每道石管在悬灯的正上方都有一个小石孔,液体从小石孔处渗出油滴,落入下方悬灯火焰旁侧的备油柱槽中待用。每一条青油传路都有一个闸口,可以单独切断和开启来控制线路上的悬灯,也可以通过窟门前的总闸来控制,另外每盏灯的备油柱槽都有一个独立的小闸口,可以通过向下垂落的闸线直接关闭和开启。这些青油均是从西南数十云里外的青油沼中取装回来的,再由工人们运至灵石峰山脊的清油池中。于是青油沿池下开凿好的孔道通路一直流进室内的照明系统。
另外,在主城左侧的墙壁上还有多处引水的孔道,都呼那河的流水通过一条引水渠引入孔道流进下方的环外城水道,次而流入与水道相连的各石街旁的水道,随后依次流向中环水道、内环水道,最后汇入晚石广场中间的一个圆形蓄水池中。蓄水池的外沿有八个分水孔,当池水蓄满时,多余的水会通过分水孔流入一条地下暗渠,这条暗渠向东南方向流出,经窟外水道一直汇入灵石谷南方的索答河中。除此之外,城市中还有许多排水竖井,这些竖井各与地下暗渠相通,居民们可以将生活废水倒入井中,一并排出城外。
如此一来,灵石窟内的供排水系统以及火力照明系统几乎不需要多余人为参与,就可以完整地循环运作,不可不谓是一项伟大的设计,甚至足可称是叹为观止。从这些技艺高超的生活设施中不难判断,石灵巨人必是相当智慧且勤劳的种族。
至于城市内的建筑,朴实的石灵巨人们似乎并不追求华丽,所以几乎是千篇一律的平顶设计,甚至有的直接是就山体凿出的石室,这完美满足了简洁实用的特点。尽管这些建筑看上去杂乱无章,如同迷宫,实则却错落有致,置列井然。它们沿着外、中、内三条环形石街以及相交的十条直街错落排列,大部分由四到五个石屋形成一个小居落。因受圆形内外长度不同影响,这些石制(砌)居落排列得犹似张开翅膀的蝴蝶,于是便有了相当不错的形态,看上去竟十分美丽。在后来的建筑学中,常将石灵的这种建筑风格称之为“蝶形制式”,并被赋予了一些严格的用途、参数、样式等标准,但石灵们只叫它“蝶形居落”,建筑时也比较随心所欲,没有那么多教条需要遵循,也不为某种单一用途使用,更不被什么条条框框的规矩限制,为的只是舒适、简洁、实用罢了,这一初衷使得石灵族建筑的自由发展空间极大。后来精灵族的建筑也沿用了这一理念,甚至在风格特色上,还可以找到与石灵建筑相近的影子。
灵石窟主城内这些居落的所有房门大多都是向正对的街道敞开,门外有足够的空间进行储物和做工,不仅合理利用了有限的空间,还可以使每片居民区以最直接的方式与石街和水源相连,不可不谓匠心独运。
这种堪呼完美的构造和设计,均是出自一名唤作祖迈的石灵建筑师。他绝对是一位天才的建造大师,据说他很小时就喜将捡来的石头打磨并堆砌成各种形状。不过在彼时,这种技能或者说爱好可以说是一无是处。石灵们大多依山而居、觅水为营、寻洞而栖,虽说当时已出现少数零散居落,但大多相对简陋,甚至可以说是“潦草”,竟不能完全遮蔽风雨。如此,恐怕没有人会将其联想作建筑,甚至很难想象这个种族会产生“建筑”一词,自然更难想象祖迈会有才施之地。于是,他常因此被身边的石灵嘲笑为不务正业、玩物丧志。但幸运的是历史给了他闪耀的机会,最终成就了他的传奇。
据说是在一个偶然的日子,他被当时还是年轻小伙子的列文墩遇见,尽管他并不识得列文墩,但那个年轻人显然并不在意。其实列文墩对他是谁也并没有半分期待,只是恰巧对他所热衷的“玩物”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向他讨教关于这些“玩物”的用途,祖迈干脆利落地回复可以用来居住,这无疑击中了列文墩萌生已久的心念。因此,待到列文墩成为古鲁后决心为族人建造一个定居的城市时,祖迈便应运有了施展才能的空间,他也遂将一生奉献于此。
诚然,历史的很多时候大多并不是缺乏有才能之人,而是缺少有识人之才的伯乐去发现他们的才能并举其施展。而这些少有的伯乐当须有一定的社会权重,即所谓“称汝行者其人须行”。
祖迈其人可以说是石灵建筑学的始祖,他不仅奠定了石灵建筑和石雕的美学风格,还教会了许多石灵延续了他的智慧,只可惜他并未能看到灵石窟完全落成的那一天,便因劳累过度匆匆早亡。列文墩闻讯悲痛不已,便将他的独子伽文留在了身边。只可惜这个孩子尽管对父亲的建筑设计精通无比,但却总是表现得其志不在于此,甚至还稍显出一些难以被人理解的情思和癖好,也或者说单纯的建筑设计恐是达不到他对“艺术”追求的高度,故而才使他在别人眼中有所另类。正是因此,他未能继承父亲的事业。列文墩偏于爱重,只好将他编入护卫安排在自己身边,这样或能加以管束和调教,以便其将来能有所志图。然而这个孩子性情偏颇、行为乖张,显然会在某一天做出一些不可控之事。
好在还有很多石灵喜欢建筑事业,并没有因祖迈的殒殁使其衰落下去,相反,石灵族的建筑事业得以在这些人的努力下发扬光大。当一座座令人见之惊叹的奇观不断落成时,足以让祖迈的英魂泉下欣慰。而且不仅如此,石灵族并没有忘记祖迈的功劳,就在他死后的第一百个年头,也就是在后来开始筹建南方的石桥城时,石灵们在那里优先为他建造了一尊石像,以纪念他为石灵族所做出的卓越贡献,并祈愿他能保佑每一位从事建筑事业的石灵族人,技艺精进,事业顺遂。
现在,距离祖迈去世已经有了十数年的光景,灵石窟的主体已经基本完成,只是外城还在建造,还有就是主城区左右两侧墙壁处各有一个巨大石室正在开凿尚未完工。目前来看,虽然尚不知其是何用处,但想必一定又是很杰出的设计。在此做工的石灵们分工明确且极有秩序。每个门洞大约有数十人分别站在高矮不同的由白松木横板铺成的平台上用大锤开凿着石壁,其下专门有两条倾斜的木道将掉落的石块和碎屑输送到两侧工人面前。在那里,大的石块会被工人们直接搬出窟外用以建造山前外城的建筑,也有一些会被堆砌到都呼那河边用来修筑通往对岸的石桥和兴建临岸的青石小镇。小的石块和碎屑,则会被混以砂浆灌入地基,或者单独塑以不甚受压力的小居或矮墙。至于无法处理的废料,大多会被运往北风湾,而后投入沧澜之海。
石灵们的工作井然有序,既认真又热情,现代浮躁的世界几乎很难看到如此激情工作的场景。每一个石灵巨人都十分热爱自己的族群和家园,无论这份热爱会否能被他们的后世人理解,但此时他们都心甘情愿为此付出所有的力量。然而,就在他们专心忙作之时,窟外一片凌乱的嘈杂声骤然打破了这分平静的秩序。
一个正在外城祭台广场修建萨古雕像的石灵巨人突然变得异常狂乱,他开始只是行为诡异,紧接着却用手中的工具胡乱攻击身边一众做工的同伴,而且他的力量极大,好几名石灵上前都未能阻止。幸好有一位名叫铎那的小头目正从此经过,大家才在他的组织下合力将这名狂乱的石灵制服。
随后,众人吃惊地发现,这名狂乱石灵原本叶黄色的眼睛忽闪着暗红色和黑色的光影,但眼神却有一种说不出的迷离。同伴们以为他许是吃了某些致幻的食物,遂将他送往窟中就医,然而石灵族的医学建树实在不算高明,尽管同伴已经找来了可能寻到的最好医师,但仍旧无法查出任何病因。无奈,最终只能将他关进灵石窟以东的一座黑石洞中。
起初,并没有人在意此事,直到后来的三百多年时间里,接连重复地出现类似这样的事情,而且频率不断增高。这时,石灵们才意识到这件事情可能并不简单。
(书中小故事)山石化灵
古鲁山脉的中部有五座高大的山峰,分别是灵石峰、白石峰、黑石峰、青石峰和紫石峰。这五座山峰汇集了古鲁山的大部分灵气,经千万年的积累和沉淀,最终被山中的岩石所吸收,使其化为了原始的岩石之灵。
刚化为人形的原始石灵并不高大,而且只有双脚没有双手,甚至连眼睛和鼻子也没有,只能在古鲁山间漫无目的地游荡。
又过了不知多少个万年,有两个神秘的男人和一个小男孩来到了这里。小男孩看到这些奇怪的生物与自己身形相仿,可是却没有双手和面容很是可怜,于是他要求另一个男人按照他的模样为原始石灵们创造上肢和容貌。
那个男人欣然答应了男孩,于是引动造物界神力,为其中一些石灵创造了双手和面容,正当他准备为更多岩石之灵创造“新生”时,奇迹发生了。所有原始形态的石灵好似感觉到了神力的感召,全部自己生出了双手和面容。这便是石灵先祖“小石灵”的由来。
光阴飞逝如梭,许多个万年之后,小石灵们已经不再记得最初助他们跨过演化门槛的几位恩人的模样,只将几人模糊的轮廓在意想中捏合成一位神明的模样,即石灵族人共同信仰的群山之神,名唤古纳,意为“山中的主人”。古鲁山原本名为古纳山,其在突古鲁成为石灵族首领之后,才逐渐有了这一叫法,并被一直沿用至今。